中国化妆品技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纯中药去屑防脱产品—归柏碱
搜索

【专题】化妆品基础知识-皮肤的生理作用

2011-4-18 15:45| 发布者: 海平| 查看: 371| 评论: 1

摘要: 皮肤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平衡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侵袭或刺激。 皮肤有种种特殊的生理作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皮肤所具有的各种复 ...
    皮肤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参与维持整个机体的平衡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外界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侵袭或刺激。
  皮肤有种种特殊的生理作用,以维持机体的健康。皮肤所具有的各种复杂的构造,对完成一系列的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皮肤的保护作用
    皮肤是身体的外壳。由于表皮坚韧,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使皮肤有抗拉性及较好的弹性,加上皮下脂肪这一软垫作用,因而皮肤能缓冲外来压力、摩擦等机械性刺激,保护深部组织和器官不受损伤。经常受摩擦和压迫的部位,如手掌、足跖、臀部等,角质层增厚,可增强对机械性刺激的耐受性。皮肤损伤后发生的裂隙等可由纤维母细胞及表皮新生而 愈合。
    角质层表面有一层脂质膜,可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快蒸发及外界水分过快地渗入皮肤,调节和保持角质层适当的水含量,从而保持表皮的柔软,防止发生裂隙。
    角质层细胞有抵抗弱酸、弱碱的能力。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对水分及一些化学物质有屏障作用,因而可以阻止体内液体的外渗和化学物质的内渗。
    皮肤对紫外线有防护作用。角质层有反射光线及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180—280nm)的作用。棘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黑素细胞可吸收波长较大的紫外线(320—400nm)。黑素颗粒有反射和遮蔽光线的作用,以减轻光线对细胞的损伤。因此适量日光照射可促进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增强皮肤对日光照射的耐受性。
    在人体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许多致病的微生物,其所以不能随便地侵人人体,就是由于皮肤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皮肤表面是由从皮脂腺分泌出来的皮脂包覆着的,这层薄薄的皮脂呈弱酸性,pH值4.5~6.5左右,不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同时表皮角质的不断脱落,汗液的分泌可以把粘附在皮肤上的细菌清除掉一些。所以在完整、清洁的皮肤上,病菌是难以生存、繁殖,也是难以侵人体内的。
    (二)皮肤的调节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过多的体内热外散,又可防止过高的体外热传人。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摄氏37℃左右,这是由于皮肤通过保温和散热两种方式参与体温的调节而发挥作用。当外界气温降低时,交感神经功能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立毛肌收缩,排出皮脂;保护皮肤表面,阻止热量
散失,防止体温过度降低。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流速加快,汗腺功能活跃,水分蒸发就多,促使热量散发,使体温不致过高。皮肤就是依靠辐射、传导和蒸发来维持人体恒定的体温。
    (三)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
    皮肤具有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因为它不是绝对严密的无通透性的屏障,故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影响全身。能否吸收取决于皮肤的状态、物质性状以及混合有该物质的基剂。吸收量则取决于物质量、接触时间、部位和涂敷面积等。
    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通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其他各层而进人真皮;其次是少量脂溶性及水溶性物质或不易渗透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仅极少量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进入皮肤内。通常情况下,角质层吸收外物的能力很弱,但如使其软化,某些物质则可渗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而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各层而被吸收,如手或足久浸水中,会肿胀发白,即证明水已浸人角质层。有关吸收的理论尚无定论,这里仅就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作一叙述。
    (1)皮肤的状态  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层厚薄不一,吸收程度也不相同。掌、跖部角质层较厚,吸收作用,较低。柔软、—细嫩、角质层较薄的皮肤容易吸收,如婴儿、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较成人为强。粘膜无角质层,吸收作用较强。如表皮角质层破损,人体失去屏障作用,吸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如皮肤被水浸软后,则可增加渗透。
    (2)物质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水及水溶性成分 (如电解质、维生素C及B、葡萄糖等)不能经皮肤吸收;但油和油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及K,睾丸酮及皮质类胆固醇激素等)可以从角质面和毛囊被吸收。
    一般认为在油脂类的吸收性方面,其吸收性次序为:动物油脂>植物油>矿物油。猪油、羊毛脂、橄榄油等动植物油脂能被吸收,•而凡士林、液体石蜡、角鲨烷等几乎不能或完全不能被皮肤吸收。酚类化合物、激素类等容易被皮肤吸收。对维生素类来讲,具有油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比较容易被皮肤吸收。
    皮肤对表面活性剂的吸收曾有一些报道,一般HLB值低的亲油性表面活性剂较易被皮肤吸收,而且表面活性剂还具有促进皮肤对其他物质吸收的作用。
    有机溶剂,由于能侵犯细胞膜的类脂质,可渗入皮肤。其中醚、氯仿、苯、煤油、汽油渗入力甚强,二甲基亚砜渗入力更强,而酒精渗入力较差。
    (3)剂型  皮肤对粉剂、水溶液、悬浮剂的吸收性较差,它们一般不能渗入皮肤。油剂、乳剂类由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膜,阻止水分蒸发,使皮肤柔软,故能增加吸收。当基质中存在有表面活性剂时,对皮肤细胞膜的透过性将增强,吸收量也将增大。从两种乳化体的类型来说,一般认为O/'W型乳化体较好,因为O/W型乳化体中的油成微粒分散,可促进对毛囊的渗透。但总•的讲,O/'W型和W/O型对皮肤的渗透性相差甚微。
    (4)使用方法  简单地搽于皮肤上的药,比加上包扎的药吸收少。这是因为包扎使表皮角质层水分蒸发速度减慢,有利于增加皮肤的水分含量,保持皮肤柔软,故吸收作用较强。将皮肤浸入药剂中,有利于吸收。涂于润湿的皮肤上较干燥皮肤易吸收。在涂上化妆品的同时,配以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皮肤的吸收。
    (5)作用时间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作用时间越长则吸收量越多。
    供皮肤收敛、杀菌、增白等用途的化妆品,采用水溶性药剂为宜,以避免皮肤过度吸收,造成伤害;
  从皮肤表面吸收到体内起营养作用的化妆品,以油溶性药剂为宜。为了促进皮肤对化妆品营养成分的吸收,在涂搽化妆品前,先用皮肤清洁剂脱除皮脂(最好用温水),然后再搽用化妆品,并配以适当的按摩等,均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汗腺分泌汗液,皮脂腺分泌皮脂。
    (1)汗液的分泌和排泄  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出来的,在正常室温下分泌量较少,,以肉眼看不见的气体形式散发出来。当气温高于临界温度(30℃)时,活动性小汗腺增加,排汗明显。当受精神上的影响时,汗的分泌量显著增加,如因羞耻、疼痛、恐怖等引起的发汗现象即属此例。
    小汗腺分泌的汗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其中水分占90%~99.5%,另外还有盐分、乳酸、氨基酸和尿素等。正常情况下汗液呈弱酸性,pH值约为4.5~5.0,大量排汗时pH值可达7.0。
    汗液排出后与皮脂混合,形成乳状的脂膜,可使角质层柔软、润泽、防止干裂。同时汗液使皮肤带有酸性,可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另外还有辅助肾脏的作用。大量排汗可使角质层吸收水分而膨胀,汗孔变窄,排汗困难,是痱子发生的原因之一。
    (2)皮脂的分泌和排泄  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主要含有脂肪酸和甘油三脂肪酸酯等,如下表所示。它具有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抑制细菌的作用,还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成    分              含量/%
    饱和游离脂肪酸        14.3
    不饱和游离脂肪酸      14.0
    甘油三脂肪酸酯        32.5
    蜡                    14.0
    胆甾醇                2.0
    其他甾醇类            0.4
    角鲨烯                5.5
    支链烷烃              8.1
    C18一C24链烷二醇    2.0
    未知物                5.1
    当皮脂排出达到一定量,且在皮肤表面扩展到一定厚度时,就减缓或停止皮脂分泌,这一量叫饱和皮脂量。此时如将皮肤表面上的皮脂除去,则皮脂腺又迅速排泄皮脂,表面上的皮脂从除去至达到饱和皮脂量,大约需要2~4h。皮脂分泌量因身体部位各异而有所不同,皮脂腺多的头部、面部、胸部等的皮脂分泌量较多,手脚较少。从性别和年龄上看,皮脂排泄在儿童期较少;由于性内分泌的刺激,在接近青春期迅速增加,到了青春期及其以后一段短的时期,则比较稳定;到老年时,又有下降,尤以女性更甚。从季节上讲,夏季比冬季分泌量大,而且20~30℃时分泌量最大。同时,分泌量也受营养的影响,过多的糖和淀粉类食物使皮脂分泌量显著增加,而脂肪的影响则较小。
    根据皮脂分泌量的多少,人类皮肤分为干性、油性、中性三大类型。这也是选择什么类型化妆品的重要依据。
    ㈠干性皮肤  皮肤毛孔不明显,皮脂腺的分泌少而均匀,没有油腻的感觉,肤色洁白,或白里透红,细嫩、干净、美观。但这种皮肤经不起风吹雨打和日晒,常因情绪的波动和环境的迁异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保护不好容易出现早期衰老的现象。宜使用刺、激性小的香皂、洗面奶、清洁霜等清洁用品和擦用多油的护肤化妆品,如冷霜等。
    (2)油性皮肤  毛孔粗大,皮脂的分泌量特别多,同时毛囊口还会长出许多小黑点,脸上经常是油腻光亮,易长粉刺和小疙瘩,肤色较深。但油性皮肤的人不易起皱纹,又经得起各种刺激。可选用肥皂、香皂等去污力强的清洁用品洗脸,宜使用少油的化妆品,如雪花膏、化妆水等。
    (3)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介于上述两种类型皮肤之间,仅程度不同地偏重于干性皮肤或油性皮肤,当然偏重于干性皮肤较为理想。皮肤不粗不细,对外界刺激亦不敏感。选用清洁和护肤化妆品的范围也较宽,通常的护肤类化妆品均可选用。
    皮肤的类型还受年龄、季节等影响。青春期过后,油性皮肤就会逐渐向中性及干性皮肤转变。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外界环境中,即使是油性皮肤,也易引起干燥、粗糙;夏季,皮肤分泌机能旺盛,汗多,中性皮肤也会呈现为油性皮肤。皮肤的状态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选择化妆品时,也要根据上述变化而有所不同。
    (五)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表皮底层内和真皮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感受器),每平方毫米内含有100多个。因此即使一个极细小的点受到刺激,也要同时刺激到许多神经末梢,并迅速的传达到大脑。皮肤感觉可分为冷、热、触、痛四种单纯的感觉。痒感是一种较弱的痛觉,即痒和痛无质的差别,仅有量上的差距。
    不同性质的各种皮肤感觉的形成机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提出特异感受器学说,认为皮肤存在着特异的感受器,这些特异感受器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即可引起不同的感受。也有人提出空间—时间型学说,认为皮肤感觉的性质不同,是由皮肤接受刺激后产生一组组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构型复杂的冲动,不同类型的冲动传达到中枢神经,引起不同的皮肤
感觉。
皮肤感觉最敏锐的是手指和舌尖,平滑、潮湿、干燥等感觉用指尖就可以判别出来。在测定皮肤的感觉时,可以发现皮肤的表面上除上述四种感觉外,还可以鉴别粗细、光滑、细腻、柔软、坚硬、湿润、震颤、轻重、质地(金属、木质、棉或丝织品等),因此,正常皮肤的感觉功能,在人体对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如气候、机械、物理或化学的损伤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完待续>

 (本文已被浏览 3006 次)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18622081134 2017-9-6 12:26
广州宝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加工提取液,公司拥有行业先进的低温萃取、超声波多功能动态提取、低温浓缩以及全球先进的药液提纯精制设备。结合现代化的生产工艺,目前可生产低温萃取液、浓缩液、植物浸膏、无水提取 ...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